1.关于中印战力,5年前的预测成真了?
近期的印巴冲突如同一记重锤,砸碎了印军的心理防线。尽管在数量和某些技术参数上有所积累,但印度空军在面对真实战斗环境时,对自身战斗力的评估显然过于乐观。这场冲突唤醒了五年前被部分人视作夸大的预言——12架歼-20隐身战斗机,便能团灭印度空军。
这并非信口开河,而是基于五年前东部战区空军的一场实战化演训,当时“王海大队”的歼-20取得了17比0的惊人成绩。
(一场对抗演习让印度焦虑不已)
印度空军认为,一架歼-20通常只携带6到8枚空空导弹,这个数量如何能支撑如此悬殊的交换比?
然而,对于隐身战斗机而言,制胜的关键并非简单的导弹数量,而是其综合作战能力。隐身技术、强大的态势感知、先进的空战系统和数据链,构成了五代机在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。
早前,美国空军的F-22在“红旗”系列空战演习中,也曾凭借自身代差打出单机9:0的辉煌战绩。
2.一次次的实战模拟,是造就该局面的关键
在高科技的加持下,现代空战早已不再只是单纯“比拼火力”,而是信息化程度极高的体系对抗。中国与美国作为全球航空技术的佼佼者,早已意识到这一点,并通过顶级的空战演习基地,让五代机在演习中检验其强大的作战能力。
无论是中国的鼎新基地还是美国的内利斯基地,这些演习场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通过复杂的模拟系统,还原真实战场环境,支持一百架甚至更多战斗机同时参演。
(歼20进行模拟空战)
而“空战训练数据吊舱”的使用,更令每一次的“发射”导弹都可实时传输回指挥所进行判定。这里的导弹不是真的,而是模拟出来用于训练的,但却能逼真地展现导弹与目标“亲密接触”的全过程,飞行员则在此过程中锻炼了感知、反应和决策能力。
F-22与歼-20的演习成绩绝非偶然,而是经过周密设计与大量数据积累之下的现实映射。
3.印度空军战力不俗,但与解放军仍有差距
印度空军的战斗机数量,在南亚地区可谓“霸主”,有将近1600到1700架军用飞机,其中约600架是战斗机。然而,数量并不等于质量。
从机型构成看,印度空军如今依然倚重于苏-30MKI这款来自俄罗斯的四代机。而类似米格-21和米格-29这类战机,虽然在当年辉煌一时,但在隐身技术风行的现代空战中,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
印度自制的LCA轻型战斗机,本意是要打破对外国军火的依赖,但实话实说,这款战机从研发到服役一路坎坷,目前尚难堪大用。
(印度自研的光辉战机)
再看印度近年来以高价引进的“阵风”战机,虽然纸面性能优越,可数量寥寥,尚未形成规模。此外,约20余架数量的现役状态,实在无法用来与中国的成建制、体系化运作的歼-20抗衡。
相较之下,中国空军在装备更新换代的同时,也不断进行人员素质提高与战术创新。随着歼-20战机的不断列装,中国空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。
4.体系化作战,才是制胜关键
最关键的是,印巴空战背后,是两国空战体系的深层碰撞。如果单看纸面数据,印度空军似乎远胜于巴基斯坦。但实战的结果却出乎意料。
巴基斯坦通过数据链将歼-10CE、ZDK-03预警机等系统整合,形成了真正的协同作战网络。这样的整合让巴方战机无需自开雷达即可获取信息,从而降低了被侦测和攻击的风险。通过这种影子般的隐身行动,他们展现出了全新的战法。
(现代空战是体系较量)
反观印度,尽管他们拥有从俄罗斯、法国和美国采购来的不同型号战机,再加上一些自行研发的飞机,但这些装备之间的接口不兼容,导致情报共享成了大问题,甚至可能出现误判,导致了最终的失败。
随着隐身战机的加入,空战体系再度升级。预警机仍然是体系的中心,但隐身战机融入其中后,它们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威慑力。为了应对隐身机的威胁,反隐身技术登上舞台,成为空军界竞相研究的焦点。机间、机弹数据链的广泛应用,更是让各战斗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。
如今,中国正一步步加强体系化作战的能力,当这种能力越来越强,解放军捍卫国家安全的底气将越来越足。